2025年4月10日,ZAFT十周年系列活动之“2025长三角金融科技三十人论坛”在上海外滩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主办,浙江数字金融科技联合会、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江苏省数字金融协会、安徽省数字金融科技协会、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金融科技服务专业委员会、苏州市金融科技协会、上海金融信息行业协会、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等单位协办,及《金融电子化》杂志社提供媒体支持。 活动以“人工智能助力国际金融中心新功能建设”为主题,国内外的17家银行及保险机构、14家科技企业和15家行业协会及学术界共60多位行业代表、核心负责人以及专家、前沿技术领军者齐聚一堂,共谋“技术赋能、产融协同、生态共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会上,上海市黄浦区投资促进办公室副主任张磊、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帅师、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陈琦伟作开场发言。浙江数字金融科技联合会贲圣林会长、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巡视员杨竑、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总经理张海燕、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原副秘书长古嘉利分别作主题分享。 浙江数字金融科技联合会会长贲圣林教授 浙江数字金融科技联合会会长贲圣林教授做《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主旨演讲。他强调当前金融行业虽面临不确定性,却恰是发挥金融创新作用的最佳时代,需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专精特新、跨境金融等领域的服务缺口。科技领域中国虽原创不足,但应用场景和数据优势突出,应瞄准全球科技提供商。金融科技发展呈现中美欧三种模式:中国以应用需求驱动,美国以硬核技术引领,欧洲以监管创新主导。科技金融需风投等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把握历史机遇,通过强化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双向赋能,构建与中国国际地位匹配的金融体系,最终实现金融强国、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巡视员杨竑女士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巡视员杨竑女士表示金融行业从电子化到数字化的发展历程是继承性的演进,强调编写《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报告》七大目标:形成关键共识、评估发展水平、分享创新实践、夯实数字基础、服务实体经济、满足市场需求、以及应对共同挑战等。《报告》从定义、效应与应用三个方面展开,提出数字金融具有替代、补偿和创新三大效应,应用场景涵盖民生金融、普惠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等多领域。最后杨竑女士展望了数字金融平台化、场景化的发展趋势,强调技术与业务规则并重,以及监管适应性和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总经理张海燕女士 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总经理张海燕女士聚焦金融领域大模型应用的合规安全测评,内容涵盖机构职能、大模型构建逻辑与开源技术应用趋势,详细列举智能客服、风控等应用场景,同时指出算法黑箱、数据泄露、“卡脖子”依赖及伦理风险等挑战。针对风向张海燕女士提出三层测评体系,并构建10万条测评数据集,通过复杂案例揭示模型短板。国金认证联合产学研用各类机构共建金融大模型实验室,旨在通过标准建设、技术验证与生态协作,推动金融机构安全合规应用大模型,提升服务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原副秘书长古嘉利女士 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原副秘书长古嘉利女士聚焦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监管中的机遇与挑战,指出AI可强化风险评估、反洗钱与数据分析等环节,但需警惕算法偏见、数据安全及虚假应用等风险。全球监管呈现差异化路径:欧盟以风险分级为核心建立严格体系,美国政策随政府更迭趋于开放,中国内地及香港通过专项立法强化数据隐私与合规。古嘉利女士强调跨境金融需适配多国法规,并呼吁在透明、公平原则下推进AI监管国际合作,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以实现金融科技的高效与安全发展。 研讨交流环节中,“AI加速金融业务重构”研讨由朱斌主持,中国银行陆培尔、上海银行王鑫等探讨AI赋能金融创新;“保险数智化转型”议题由李奕涛主持,安联人寿严雯才、太保产险王磊等分享保险智能化实践。金蝶金纪文、联通高娅楠等跨领域专家共同参与,聚焦金融科技应用与产业升级。
2025长三角金融科技三十人论坛